“80后”鄭銀彬是廣東偉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事業部副總監,如今他的MBA課程已經上了一個月。此前,他從未想到自己的夙愿竟在“家門口”的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輕松實現,“這下不用周末往返,讀書、工作和家庭都可以兼顧”。
在“家門口”就享受高質量民生服務的還有朱素芬。今年80多歲的她前不久因突發腦卒中被緊急送至連山人民醫院進行治療。她記憶中“有錢去廣州,無錢去賀州”的看病史成了老黃歷。
十年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各項民生事業穩步推進: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現本科、高職院校地市全覆蓋;緊密型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加快建設,邊遠山區百姓“大病不出縣”……用發展之力筑民生之基,廣東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歷史性提升。
就業有保障
“三項工程”實現縱深發展
村民放下煤鏟,掌勺當起大廚,這是梅州市城東鎮玉水村推動“粵菜師傅”工程的生動寫照。如今,玉水村全村2680人中1000多人在外擔任廚師,每年帶回家鄉的收入超5000萬元,昔日“煤炭村”蝶變為遠近聞名的“廚師村”。
借著政策東風,如今梅州通過打造“廚出玉水”品牌,以“名村帶名廚,名廚帶名徒,名徒成名廚”模式培養人才,讓越來越多客家菜廚師從客家之鄉走向全國各地,實現“一人學廚,全家脫貧”。
就業是民生之本。2018年以來,廣東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滿足“大需求”、促進“新發展”,助力城鄉之間、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之間縮小差距。
“粵菜師傅”工程方面。在潮州,全市已累計培養潮州菜鄉村廚師1萬多名,曾帶動近2000名貧困勞動力成為職業“掌勺人”。今年首創“粵菜師傅+創業培訓”模式,培養出169名烹飪技能與創業能力兼備的“潮州菜師傅”創業創新帶頭人。在梅州,《梅州市“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印發,采取“政府組織、名廚授課、村民參與”的形式,培訓高技能烹飪人才。在汕尾,市人大采取票選制連續三年將“粵菜師傅”工程納入市十件民生實事,晨洲村、橋沖村、新山村等8個省定紅色村建設“粵菜師傅”鄉村特色培訓點。
“廣東技工”工程方面。在清遠,充分利用省職教城職教資源,扎實推進職業技能認定,在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廣州賽區)中獎牌數位列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第一名。在揭陽,立足揭陽技師學院,形成產業有需求、專業有保障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廣東技工”與揭陽制造共同成長。在茂名,449人通過鄉村工匠職稱評審,涵蓋了三華李、荔枝龍眼、化橘紅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南粵家政”工程方面。在湛江,市家政行業從業人員5.8萬人,其中農村戶籍人口占80%。首創“南粵家政”超市“一站式”服務模式,打造融合養老服務、保潔清洗、產后康復等10大服務板塊的家政服務超市,提供崗位1205個次,吸納就業652人,其中農村勞動力455人。在汕頭,重點推進母嬰服務、醫療護理服務、養老服務等培訓,倡導學制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共開展培訓2萬多人次,直接帶動就業創業3萬多人次。在韶關,推動創建“丹霞月嫂”“蘭鄉月嫂”等一批家政服務品牌,累計開展家政類培訓2661人次、帶動就業創業5322人次。
三項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累計培訓855萬人次,直接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累計培訓鄉村工匠8.2萬人次,認定農村鄉土專家6879人,農村實用人才規模達到121.74萬人。
同時,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已建成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76個、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587個,累計舉辦近百場高層次人才下基層活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通過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帶動超18萬人就業。
百姓“有醫靠”
高水平醫院地市全覆蓋
“那是‘健康中國’戰略在縣域落地推行的有力體現?!被叵肫鹑ツ?月的一臺手術,高州市人民醫院心臟手術專家曹勇歷歷在目。那是曹勇與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醫師曹向戎合作的一臺手術,成功為一名六旬老人進行了心臟搭橋。
過去,心臟手術是縣級醫院的“禁區”。為回應群眾就近治好心臟病的強烈需求,高州市人民醫院借力“外腦”,邀請省部級醫院各個??祁I域的頂尖專家指導手術,實現與國內先進技術的對接;同時,將醫療骨干送到北上廣的醫療中心進修學習,培養??苹就寥瞬?,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平ㄔO類型。
高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茂生介紹,該院已提前4年實現了“大病不出縣”的國家醫改目標。2021年3月,該院還成為了廣東省第二期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醫院。
如今,廣東已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高水平醫院全覆蓋。其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共建設18家高水平醫院,還布局建設了汕頭、湛江、韶關3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
為推動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基層百姓看病難等問題,廣東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增強縣域醫療服務能力。目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已覆蓋至70個縣(市、區),覆蓋常住人口約4500萬人。
在河源和平縣,醫學影像聯到鎮、遠程心電通百村的實現,有效緩解了基層分院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局面,填補了村級心電診斷的技術空白;在陽江陽西縣,通過整合縣級公立醫院、鎮衛生院和138個村衛生站,實現了縣域內檢驗檢查共享和服務同質化,讓群眾“小病不出鎮”。
如今,廣東統籌超600億元全面完成縣、鎮、村基層醫療機構改造升級,全面升級建設人口大縣的47家中心衛生院至縣級醫院水平,改造建設189家縣級公立醫院、標準化建設488家鄉鎮衛生院和規范化建設1萬間村衛生站。
廣東醫療衛生“強基層、建高地、登高峰”的戰略藍圖正在照進現實,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看得見”的優質就醫條件讓當地居民不用再舟車勞頓奔赴省城看病。當前,全省市域內住院率、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高校平地起
人才“根據地”扎根粵東西北
回想到去年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啟動區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時的場景,該校教師劉鎮洲感慨萬千,“只有親歷者才知道,汕尾校區的建設不易”。
“村委會里辦大學、魚塘蠔田建高校?!睆拇蛳碌谝桓鶚兜接瓉硎着律?,華師僅用時1年便完成汕尾校區建設,讓革命老區汕尾市有了第一所本科高校,也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第一個國家“雙一流”大學和“211工程”大學扎根辦學的校區。
而在粵北清遠,省職教城的建設速度同樣令人稱嘆。自2019年建設進入快車道后,僅用時2年多,規劃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省職教城已具規模。目前進駐高校已達10所,在校大學生約10.5萬人,預計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近3萬名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廣東省教育系統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工作重點,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職業教育堅持“擴容、提質、強服務”,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近3年新增高職院校8所,實現21個地市高職全覆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潮州技師學院打造“文化技工”培養示范基地,發揮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作用,把工夫茶、潮繡、潮州木雕等融入專業建設中,加快非遺技能人才的培養;廣東云浮中醫藥職業學院去年迎來首批新生,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系師生參與茂名地區各類新農村改造建設項目產值達1.8億元,為茂名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超萬人。
高等教育堅持“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全省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本科高校全覆蓋,補齊高等教育發展短板——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瞄準先進材料、綠色石化、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集群,為大南海石化工業區與惠來臨港產業園提供人才支撐;廣東金融學院清遠校區聚焦“金融+”,為清遠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輸送優質金融人才;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同步啟動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學位層次的招生,助力陽江高質量發展。
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廣東實現教育質量規模全面提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質量教育體系逐漸完善,在補齊短板的過程中持續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數說發展
●2021年全省民生支出達到1.28萬億元,重點向“一帶”“一區”和農村基層傾斜,逐步補齊欠發達地區民生保障短板
●2018年起省財政投入155億元,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18家高水平醫院、3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全覆蓋
●2017年起省財政投入超70億元推進欠發達地區高校建設,汕尾、陽江、清遠、揭陽4個地市擁有當地首所本科高校,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本科高校全覆蓋
●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近3年新增高職院校8所,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高職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