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查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以及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會議期間,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在初步審查的基礎上,根據各代表團和省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對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作了進一步審查?,F將審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2023年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面對超預期的復雜嚴峻形勢,省人民政府及其發改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產業和科技加快融合發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扎實有力,文化強省建設深入推進,民生社會事業穩步發展。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中,地區生產總值、消費、就業等指標基本實現年度目標,工業、投資、進出口、財政收入與目標存在差距。12項約束性指標中,10項指標可如期完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在“十四五”期間統籌考核,不設年度目標,暫不能評價。44項預期性指標中,多數指標符合或好于預期。
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我省自身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局面還未徹底改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比較突出;涉及民生的一些公共服務布局還不夠均衡。對這些困難和問題要高度重視,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省委相關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4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務實可行
省人民政府提出2024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進出口總額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萬人以上;糧食產量1270萬噸;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和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均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為此提出了聚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十二方面重點工作任務。財政經濟委認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24年計劃報告和計劃草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主要指標和工作安排務實可行,有利于引導全省各級各方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上來,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建議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審查批準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廣東省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批準廣東省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三、對做好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建議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握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以及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為此,財政經濟委建議:
?。ㄒ唬┐罅ν七M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圍繞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軟硬聯通構建緊密型互聯互通新格局,深化產業和科技合作塑造三地發展強勁動能,深化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臺建設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支撐帶動作用。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全面落實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在持續推進雙向開放中增加經濟縱深,有效激活廣東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以更大力度推動“一把手”招商引資工程,完善落實責任機制,強化政策支撐。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ǘ┏掷m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壯大縣域經濟,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大城鄉區域發展統籌力度,進一步優化動力傳導機制、產業統籌布局、要素資源保障、利益協調機制。大力推動產業有序轉移,落實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的“1+14+15”政策體系。高水平推進五大城市圈建設,加快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強化陸海統籌聯動,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優化海洋開發利用,做大做強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產業集聚帶、濱海旅游帶。用好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優化專項債結構,集中支持省委重大決策重點領域,更好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
(三)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貫徹落實全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大會精神,建立健全推進制造業當家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支持制造業當家的資源要素配置新機制,建立健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體系、考核體系、督查體系。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促進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注重鞏固提升產業配套能力。把技術改造作為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的關鍵工程,將技術改造納入工業經濟發展重點,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
?。ㄋ模┙y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政策供給和預期引導,全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力激活消費潛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千方百計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后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對照“十四五”規劃目標和102項重大工程任務,查漏補缺,扎實做好項目謀劃。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大力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
?。ㄎ澹┙y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建設文化強省,著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持續提升發展“含綠量”“減碳量”“含金量”。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供給,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一體推進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教育體系、高水平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鞏固完善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抓好“一老一小”保障,大力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銀發經濟,加快補齊養老、托育短板,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六)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構建新安全格局,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強化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省重點工作法治服務保障,健全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和行政執法工作體系,全面加強法治社會建設。全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監測防控,防止發生涉眾金融風險。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全面提升維護公共安全效能,持續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