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廣東全域綠美大格局。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深入開展林分優化、林相改善,實施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系統謀劃北部沿南嶺、南部沿海、中部沿江區域造林綠化格局。持續推進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提升縣鎮村綠化水平,抓好綠美城市公園建設,優化生態廊道、綠道、碧道、古驛道,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設一批村莊公園、山地公園、郊野公園。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探索新舊采礦用地掛鉤制度。發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引導全民參與植樹造林、愛林護林,充分利用“四旁”、“五邊”,因地制宜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還綠,打造推窗見綠、行路成蔭、四時常綠、處處皆綠的美麗家園,讓群眾身邊綠起來、美起來。
著力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面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狠抓臭氧治理,強化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打好“車、油、路、港”協同治理組合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深入實施碧水攻堅行動,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開展干支流協同治理、水塘河道清淤,確保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聯動監管,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規范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深化塑料污染治理,完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建設全省域“無廢城市”。
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圍繞能源、工業等重點領域穩步實施碳達峰行動,布局發展一批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推進國家碳計量中心建設。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試點,擴大碳排放交易與綠電交易規模。推廣節能技術裝備,開展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全力消化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扎實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大力發展節水產業,推動綠色水經濟蓬勃發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激勵政策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創新。
我們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作為百年大計推進,守護好南粵大地的一草一木、萬水千山,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讓綠色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