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2024年廣東兩會專題 > 媒體關注

經濟總量大、經濟發展強、經濟業態新——13.57萬億!廣東如何挑起大梁

時間 : 2024-01-24 11:06:37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1月23日上午,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最新統計數據: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35673.16億元,同比增長4.8%。由此,廣東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廣東經濟總量已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回望過去這一年,全球經濟形勢仍復雜嚴峻,在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大格局下,經濟大省如何挑起大梁?廣東用13.57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交出一份分量十足的答卷。

  世界之廣東

  “尖子生”的趕超之路

  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找準坐標最為關鍵。置身全球經濟浪潮中的廣東,更是如此。

  作為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廣東常被拿來作比較。廣東的經濟發展之路,因此也寫滿了一次次追趕與超越。超越“亞洲四小龍”,廣東在20多年的時間里,用高速的經濟體量增長,畫出一道令世人矚目的曲線——

  1998年,廣東GDP超過新加坡。那一年,廣東的經濟總量僅有0.86萬億元。2003年,廣東超越中國香港;2007年,超越中國臺灣。2021年,廣東GDP首次突破12萬億元,一舉超越當時經濟總值在全球排名第十位的韓國。

  時隔兩年,廣東經濟總量再一次邁上新的萬億元臺階。稍作換算,這相當于在兩年時間里,廣東幾乎又新增了一個希臘的經濟體量。

  這既是實力,也帶來挑戰。在諸多不利因素之下,廣東仍然頂住壓力,完成了一次跨越。這樣的韌勁,不免令人驚嘆。

  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意味著廣東經濟的穩中有進,能夠為世界經濟復蘇帶來更多機遇。

  在2023年度《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有145家企業上榜,廣東便占了19席,比亞迪新晉上榜。也是在這一年,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深圳正式下線。

  這無疑是廣東的產業、企業在全球市場不斷發揮重要影響力的縮影。據此前發布的外貿數據來看,2023年,全國出口包括電動載人汽車等“新三樣”產品在內的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其中廣東的份額高達3.56萬億元,超過四分之一。過去一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也意味著廣東能為外資、外企發展提供更大的舞臺。正如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首批裝置竣工后,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所感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有著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巴斯夫將繼續深耕中國、投資廣東。”

  中國之廣東

  廣東穩,全國經濟回暖就穩了

  13.57萬億元,這是怎樣的概念?想要對這個數字有更直觀的感受,可以看看它在全國“大盤”中的分量。

  先看總量,在去年我國超126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中,廣東GDP占到10.8%。這一沉甸甸的分量,對全國經濟穩中向好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果把這13.57萬億元拆開來看,會發現廣東這個“第一”得來并不容易。只有奮力在多個領域爭先進位,才能長期保持綜合優勢。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連續38年全國第一的外貿規模背后,是廣東超過13萬家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占全國比重超兩成。

  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

  穩經濟,廣東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今年1月,廣東出臺《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省的專門立法。

  不久前,廣東省財政廳又下達3.46億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補資金。支持企業加大創新和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

  除了數量龐大且活躍的市場主體,廣東人口第一大省的“基本盤”也很穩。

  在2022年,廣東成為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同時達到過億體量的省份。截至2022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2656.80萬人,已連續16年成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同時,廣東已連續三年成為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100萬的省份,連續五年成為第一生育大省。

  此外,2023年,在廣東就業的農民工新增117萬、總數達4365萬,城鎮新增就業139.3萬人。穩定的人口“基本盤”,是產業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人才紅利,對制造業大省廣東而言,充沛的勞動力是重要的資源要素。在消費成為支撐宏觀經濟回升向好主要拉動力的當下,這也意味著更大的消費市場潛力。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穩住了,全國經濟回暖向好也就穩了。

  廣東之廣東

  在“破”與“立”中與自我較量

  廣東GDP4.8%的增速,是快了,還是慢了?

  要更好理解這一增速,不妨與歷史數據做個對比:2013年,廣東GDP總量和進出口總額雙雙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全國首個總量超過萬億美元的經濟體。而在十年后的2023年,廣東GDP每1個百分點增速帶來的增量,就已相當于當時2.1個百分點的增量。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廣東GDP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是在與自我的較量中,在一次次的“破”與“立”中,找到向上的動力與空間。

  與自我較量,意味著要補齊短板。過去一年,廣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速補齊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2023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3%,與之相比,鄉村市場增長了9.2%。

  與自我較量,意味著要在擅長的領域追求做到極致。廣東靠制造業起家,但要加快建設制造強省,仍需要不斷加大在制造業領域的投入。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工業投資增長22.2%,占全部投資比重33.3%,同比提高5.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0.7%,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2.2%、18.2%。

  長期的專注帶來了回報。去年全年,廣東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87萬億,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1/3。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工業已成為占廣東全省經濟比重最大、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最高的行業。

  與自我較量,更意味著要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優勢。廣東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23年,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分別增長83.3%、23.8%、17.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2%,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6.1%。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每3輛出口汽車中,就有1輛是新能源車。幾乎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廣東造”。

  城市實力也在持續增強。2023年,廣州、深圳兩座中心城市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東莞、佛山兩個萬億元城市經濟總量繼續擴大,經濟總量最小的云浮也超過1200億元。

  在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看來,2023年廣東經濟成績可以用“大、強、新”三個字概括——經濟總量“大”,經濟發展“強”,經濟業態“新”,除了經濟發展的支撐性、均衡性在不斷增強,新產業新模式也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加活躍。

  1月23日上午發布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為5%。廣東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堅定信心,步步向前,2024年,廣東一定行!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