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下午,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進行分組討論,審議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委員們聚焦報告內容,并結合自身領域,圍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制造業當家、“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民生改善等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大家紛紛表示,要更加積極有為,認真履職盡責,助力省政協做好協商議政、民主監督、促進團結、提振信心工作,更好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焦點1:大灣區建設
建議開放稅收優惠和補貼跨市申請
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到,要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規則機制“軟聯通”,發揮港澳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如何更好地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聯通融合,助力大灣區建設發展?
省政協委員、香港茂名同鄉總會副主席呂東孩表示,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通過“港車北上”,實現香港和內地的“雙向奔赴”。他建議未來做好“港車北上”各項政策配套,建立互認標準。
“人員通關需求日益迫切,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適用人員、車輛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笔≌f委員、香港工商總會會長陳文洲表示,隨著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科研機構逐步增加,深圳園區內有較多港方管理、科研人員,他們有較強的日常往返深圳與香港的需求,建議擴大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通行范圍。
省政協委員、畢馬威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與發展中心主管合伙人彭富強一直關注如何促進人才流通話題。他表示,目前珠三角九市出臺了針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更好促進人才流動,彭富強建議,可開放稅收優惠和補貼跨市申請,“高端”和“緊缺”清單目錄可以從各城市自身需要擴大到整個大灣區的人才需求。
省政協委員、澳門盛豐集團總經理李居仁表示,澳門在旅游、文化、商貿融合及科技創新合作,尤其是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方面,可以為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未來可以加強大灣區內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鏈合作,發展金融服務業特別是跨境金融服務業,并在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多元化和整體發展”。
焦點2:高質量發展
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出路。圍繞這一話題,委員們暢所欲言,貢獻“金點子”。
“這是《2023廣東省情概要》,里面有制造業當家的推進情況,廣東有多個指標都是全國第一,這也說明廣東制造業實力強勁?!笔≌f委員、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春生拿出一本小冊子和現場委員分享。
“作為建筑集團,服務制造業當家,關鍵在于整合傳統低端的建筑、機械制造企業,往數字化、信息化方向轉型升級,形成規模效應。”他表示。
2024年,省政協將以“拓展人工智能新賽道新產業”為議題,召開“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這讓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杜蘭充滿期待。此次參會,她帶來的提案正是聚焦人工智能新賽道話題。
“要推進大模型賦能機器人產業,加大對智能機器人專項科研支持,構建智能化水平更高、面向未來需求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同時鼓勵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創業,打造一批行業標桿?!倍盘m建議。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省政協委員、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黃小彪建議,要充分激發縣域內生動力,引領產業蓬勃發展。“建議充分激活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進一步關注‘空心村’的改造,并對低效工業廠房、園區進行增容增效,最大程度盤活存量土地資源?!?/p>
焦點3:創造美好生活
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教育是民生熱點。過去一年,省政協通過開展專題調研等,助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會場上,委員們也紛紛建言獻策。
辦好辦強鄉鎮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和公辦寄宿制學?!叭鶎W?!?,與老百姓的幸福感密切相關。省政協委員、陽江市第一中學校長梁峻榮認為,要增加對“三所學?!钡馁Y源投入,補齊短板,縮小區域、校際教育間的發展差距,并利用縣中鎮中托管幫扶、優化鄉鎮學校管理等模式,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托育、學前教育問題也引發委員們的關注。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馬栩生建議,出臺廣東省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統籌規劃學前教育和托育服務的發展,推進“托幼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堅持一體規劃、一體實施、一體保障。此外,要進一步重視學前教育師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
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增進民生福祉?!耙尵G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果最大程度惠及群眾,森林山川不僅需要注重美觀,也需注重其經濟價值?!笔≌f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吳振先說,廣東的地帶性森林恰好是一座寶庫,不乏荔枝、龍眼等高經濟價值樹種,作為農業科學家及農業界政協委員,他將投身于培育支柱產業,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助力“百千萬工程”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焦點4:全過程人民民主
拓展政協協商深度廣度
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制度效能,省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將持續加強政協協商民主建設。
省政協委員、梅州市副市長陳伶俐建議,政協要在搭建平臺的“全鏈條”上、協商領域的“全方位”上、參與主體的“全覆蓋”上下功夫,聚焦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點、群眾關心的熱點、社會治理的難點,更好地深入一線實踐探索,走近人民群眾,廣集眾智、廣求良策,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和民意基礎。
如何拓展政協協商深度廣度?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暉建議,要鼓勵、支持委員跨專委會、跨界別進行履職,以專業互補提升建言資政質量,推動全省政協系統聯合調研、聯動協商?!巴瑫r,還要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時效性和轉化質量?!?/p>
“委員工作室(站)能夠匯聚各領域政協委員的真知灼見,共同將人民群眾的呼聲通過提案向黨委政府提出建議?!笔≌f委員、省新階聯副會長曹志偉建議,應推廣和完善有關委員工作室的建設、運行、管理、考核及組織保障等辦法,加強經費保障、明確委員工作室的主管單位,梳理委員工作室注冊的流程和申報資料等,以此加強委員工作室建設,為廣東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