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們經過茅洲河都要捂著鼻子?!本幼≡诿┲藓痈浇纳钲谑忻耜惡票笳f,“如今河水變清了,我們都喜歡到岸邊散步運動?!彪S著水質改善,茅洲河兩岸的變化日新月異:水清岸綠、碧道延展,一批科創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優質人才紛至沓來。
就在今年初,我省公布的水質優良率首度超過90%,達到92.6%,實現了從良到優的歷史性躍升。近年來,廣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前已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劣五類國考斷面,大氣主要污染物實現全指標達標,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是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在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過程中,突出“圍繞啃硬骨頭抓治污”,是達成這一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直接途徑。
多介質多圈層協同整治是環境質量好轉的關鍵
“水污染的現象在河里,根源卻在岸上?!笔≌f委員、中山市水務局副局長林禎兆從事水務工作多年。近年來,他尤為關注中山乃至全省河涌的污染治理問題。“當前,城市內河涌水體的污染源很多,比如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城市面源污染等。各類未達標水體的違法排放,最終都會導致水體污染?!?/p>
在林禎兆看來,對于佛山、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城市而言,內河涌治理是推動重要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舉措?!斑@些城市大部分內河水網均屬于西江流域。一旦內河涌被污染,將直接影響西江水質,進而影響廣東的供水安全?!绷值澱渍f,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他建議,對相互交融的河涌水系必須堅持綜合治理,治理好整個流域,從而實現秀水長清。
據了解,當前廣東已轉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階段,在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不斷取得新突破,“廣東藍”更已成為一張鮮活名片。
除了看得見的藍天和碧水,土壤污染防治也是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整治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要實現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土壤、大氣、水體多介質、多圈層協同整治是關鍵?!笔≌f委員、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所長李芳柏說,“土壤具有較強的污染吸納功能,是污染物的‘匯’,同時也是某些大氣、水體污染物的‘源’。大氣臭氧污染控制、水體中營養鹽污染控制都與土壤有關,因此,水—土—氣—生綜合整治任重而道遠?!?/p>
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加強科技創新是必經之路。李芳柏介紹,我省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連續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建立了華南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耙劳羞@些成果,我們科學劃分了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建立了較完善的土壤污染治理技術標準體系,這對提升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很有幫助。”
亮出治理“硬手段” 實現治理“軟著陸”
“進入發展新階段,通過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牽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責任重大?!笔∪舜蟠怼⒈本煼洞髮W(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余剛說。
余剛指出,對各類新污染物的治理管控,是廣東在治污過程中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敖陙?,對重金屬、氮磷等常規污染物的控制已經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監管和執法力度也相應匹配。但一些新近發現的污染物才剛開始進入視野,尚未被納入管理,風險防控手段不足?!?/p>
“污染治理要從常規治理轉型升級到精細治理,形成全覆蓋的生態環境保護?!庇鄤傉f,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要通過完善監管體系建設,建立污染企業失信懲戒制度,亮出治理“硬手段”;并通過全民環保意識教育和全方位公眾參與等途徑,實現治理“軟著陸”。
省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林奎也關注到了新污染物的問題?!皬V東要不斷探索,加大基礎研究力度,探明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制機理,爭取在新污染物的防控等方面為全國提供示范?!?/p>
生態修復喚醒“沉睡”資源激發多元效益
林奎認為,抓治污在短期內對部分企業會帶來壓力,但長遠來看,科學制定環保標準能夠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這對社會經濟發展更加有利。
如今在廣東,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往往和污染整治、生態修復同步進行。不少企業在這方面開展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廣州從化太平鎮順興石場,一輛輛裝載碎石和機制砂的重型卡車進進出出,卻難以看見塵土飛揚。在石場露天采區,山巒被開鑿成“梯田”,“梯田”上種有樹木花草。在邊坡崖壁,藤蔓植物將裸露的巖石覆蓋起來。
此前,東升控股集團旗下的從化順興項目入選了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霸趲啄昵绊樑d規劃升級的初期,我們就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探索‘邊生產、邊修復’的模式。我們的目標,就是將綠水青山交還給當地?!笔≌f委員、廣東東升控股集團總裁賴志光說。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希望能夠通過生態修復喚醒存量的‘沉睡’資源,把產業鏈向縱深拓展?!辟囍竟庹f,“如一些生態修復項目可以因地制宜與地方文化、旅游業相結合,通過進一步打造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宣教基地標桿項目,輻射周邊,帶動區域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效益充分釋放,為綠美廣東貢獻力量?!?/p>
“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最重要的是形成全員環保的意識?!苯衲?,賴志光帶來的提案正與此相關。他建議,在全省范圍內遴選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作為提升公眾生態意識、生態法治和生態行為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