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廣州與日本福岡市締結了國際友城關系,由此拉開了廣東城市外交的序幕。截至今年11月底,廣東已正式締結國際友城關系193對,從省到市再到縣,覆蓋63個國家,友城總數位列全國第二。
改革開放40年來,作為排頭兵、先行地和實驗區的廣東取得了輝煌成就,經濟總量增長102倍、年均增長12.6%。這背后,離不開國際社會特別是國際友城的支持與合作。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在結交越來越多友好省州(城市)的基礎上,廣東的城市外交由傳統的雙邊形式,逐漸拓展到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呈現出平臺多邊化、主體多元化、合作機制化等新趨勢,合作水平顯著提升。
近年來,搭乘“一帶一路”的順風車,廣東立足世界眼光、國家站位和全省實際,務實推進城市外交工作,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
廣東城市外交始于改革開放初期
提到美國洛杉磯,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熠熠生輝的星光大道。2650多顆五角星銘刻在好萊塢中心長達2.7公里的人行道上,每一顆星紀念著一位在電視、廣播、電影、音樂或戲劇界取得杰出成就的藝術家。而在廣州誼園,也有著這樣一顆五角星,上面刻著“廣州”字樣。2011年,洛杉磯市把這顆星星贈予廣州,以此紀念雙方締結友城30周年。
地方合作越密切,國家互利合作基礎越牢固。中國國際友城發展始于1973年。這一年6月,天津與日本神戶市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廣東的城市外交則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逐步發展起來的。1979年5月,廣州與日本福岡市締結國際友城關系;同年9月,廣東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簽署建立中澳之間第一對友好省州關系。自此,廣東的地方外事工作步入了一個新領域。
“結好以來,兩省州保持密切往來,尤其是在醫療服務與技術、教育服務與技術、金融服務與技術、農業和水產養殖、智慧城市與舊城改造等重點合作領域,成效顯著。”在新南威爾士州州長與內閣部外聯處大活動公關經理克萊爾·麥克威廉姆斯看來,國際友城關系是國家總體外交的補充和延伸,在促進中澳兩國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方面貢獻良多。
1980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習仲勛率隊訪問美國洛杉磯,獲贈象征友好的洛杉磯市的鑰匙。次年12月,廣州與洛杉磯市便結為了友好城市。
“廣州洛杉磯‘牽手’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廣州市榮譽市民張健飛曾作為唯一華人見證了廣州與洛杉磯的結好時刻。30多年來,他一直為廣州洛杉磯兩地的友好工作來回奔走。“那時廣州雖剛起步,還算不上發達,但與洛杉磯之間有很好的交往根基,兩地很投緣。尤其是洛杉磯華人社區的華人九成來自廣東,多數是四邑人。而且,兩個城市都有天然良港?!睆埥★w回憶道。
從1979年至1989年,是廣東發展國際友好城市工作的起步與探索階段。在這十年里,廣東共締結18對國際友好省州(城市),其中廣東省4對、廣州9對、深圳1對、珠海1對、佛山2對、中山1對。此時,廣東國際友城交流的主體集中在珠三角幾個經濟發達城市,結好的國際友城全部都是發達國家較為發達的省份或城市,與國際友城間的交往主要是高層互訪,建立友誼,其他實質性交流與合作項目較少。
“上世紀90年代是廣東國際友城工作全面拓展階段,其間共締結28對友好城市。到2000年,與廣東結好的國際友城發展到總數46對。”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副院長張應龍教授指出,上世紀90年代,與國外建立國際友城關系的浪潮向全省擴散,一方面,珠三角一些經濟發達城市繼續領先,如深圳市有7對、廣州市3對、珠海市2對;另一方面,粵東、粵西和粵北的部分城市也加入進來,如汕頭市2對、梅州市1對。
在這十年間,廣東的國際“朋友圈”進一步擴展,締結的友城由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擴大到非洲與南美洲,而且包括了牙買加、多哥、塞舌爾等多個發展中國家。雙方交流的領域也得到拓展。除了經濟、文化、體育,還延伸至農業、教育、醫療衛生和人才培訓等領域。
“主體多元平臺多邊”成新趨勢
進入新世紀,廣東國際友城工作進入數量與質量并重、友誼與務實合作并重、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階段。截至2018年11月底,廣東共建立193對友好省州(城市)關系,其中省級48對,地級市132對,縣級市(區)13對,覆蓋全球六大洲63個國家。本著互惠互利、務實高效的原則,廣東與外國各級地方政府在多個領域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
珠海1987年與加拿大蘇里市第一次“觸電”,如今國際友好城市已發展到14座。早期珠海結交的“朋友”包括甲骨文公司總部所在地美國紅木市、俄羅斯航空工業中心茹科夫斯基市、“德國科學城”不倫瑞克市等,凸顯學習姿態。近些年,珠海在友城締結上更加講究“門當戶對”,以求在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以及貿易等方面能互為借鑒。2015年4月,珠海與巴基斯坦瓜達爾地區結好,雙方積極推進在經濟貿易、海洋養殖、港口合作、醫療衛生及人員往來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記者采訪獲悉,廣東城市外交的方式正變得日益豐富立體,不再局限于建立友好城市關系或承辦重要外事活動,還涵蓋構建城市間集體協作網絡、拓展與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合作、開展人文交流活動、參與全球治理等模式。各城市、機構間互相學習借鑒、引資引智,國際“朋友圈”中合作的“阿基米德支點”被撬動起來。
“多邊交流平臺涌現,是廣東國際友城關系發展的一個新趨勢?!睆V東省外辦副主任羅軍介紹,廣州市與友城奧克蘭、洛杉磯組成三城經濟聯盟,又以青少年足球交流為抓手推進廣州—伯明翰—法蘭克福—里昂四城合作機制建設,打造強強聯合的國際“朋友圈”。深圳則于2014年發起創建國際友好城市大學聯盟,共吸引12個國家的27所友城高校參與。
在城市多邊外交方面,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是一個樣本。2012年,廣州市與世界大都市協會及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組織一同設立該獎項,旨在通過評估和表彰在全世界具有推廣意義和價值的城市治理創新案例,激勵和推動全球城市治理創新。至今,該獎項已匯集700多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成為中國城市參與和推動全球城市治理創新的創新品牌。
“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是一個全球開放的多邊共建共享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廣州與眾多國際組織機構建立了更加務實、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與全球200多個城市建立良好溝通,吸引了全球眾多的城市領導者和專家學者關注廣州、牽手廣州?!睆V州市外辦副主任雷瑋琚表示。
不僅是平臺多邊化,羅軍指出,很多地方交流早已不再拘泥于締結正式友城關系,而更重實效,合作主體日趨多元化:一是簽署友好合作備忘錄,結為友好交流省(市)或“準友城”開展交流合作;二是結為友好港、友好學校、友好醫院、友好博物館等;三是與友城對口部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目前,廣州共有41對友好港,深圳22對;全省74所學校與15個國家和地區的73所華校締結友好關系101對。
友城合作機制化現象同樣引人注目。廣東省級友城交流機制包括:已舉辦26屆的廣東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聯合經濟會議、已舉辦17次的日本—廣東經濟促進會、廣東—俄羅斯圣彼得堡聯合工作組會議、廣東—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聯絡小組等?!斑@些機制成為雙方各界人士實現交流合作、互通信息、互學互鑒的有效平臺,促成多領域交流合作項目,推動廣東與國際友城的互利共贏發展?!绷_軍說。
“友好城市關系有單一型、復合型、城市群網絡三類?!睆V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曉燕表示,友好城市關系的主體不僅僅是城市雙方,還是區域性的立體關系,各合作主體建立友好與信任關系,能有效減少交易成本,帶來創新與繁榮。
乘“一帶一路”東風優化友城布局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鼓勵沿線國家重要城市之間互結友好城市,并指出友城工作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廣東締結的友城數量呈快速增長勢頭。截至今年4月底,廣東與“一帶一路”國家締結66對友好城市,居全國前列。作為重要的外事資源,國際友好省州(城市)在廣東促進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特別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一帶一路”為主線不斷擴容、優化友城布局,已成為廣東各級外事部門的共識。
在創造“特區速度”的深圳,對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友城網絡格外“走心”。2016年,深圳與海灣地區“一帶一路”交會國家巴林的首都麥納麥市締結友好交流城市。2017年5月,深圳港和巴林港建立友好港關系,使兩市在港口合作領域形成合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今年6月,為促使更多中國企業了解巴林,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在深圳設立代表處。一個消息從今年11月16日舉行的巴林—深圳經貿科技合作論壇上傳出:兩地正就工業園建設、港口開發、直航開通、金融發展、旅游文化交流、新能源、交通軌道系統建設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磋商。
不只是巴林首都麥納麥,還有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泰國首都曼谷、柬埔寨首都金邊……記者梳理后發現,近幾年深圳結好的“新鵬友”,不少都擁有“一帶一路”的標簽。未來,深圳將繼續重點在“一帶一路”沿線優先選取與深圳互補性強的城市建立友好關系。
無獨有偶!與散落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珍珠”,通過城市外交串接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也是“千年商都”廣州深耕國際“朋友圈”的重要方式。據統計,廣州現已與全球六大洲34個國家的37個城市建立了國際友城關系,加上34個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形成總量為71個城市的國際“朋友圈”。雷瑋琚表示,廣州未來將借助“一帶一路”加快友好城市發展,著眼強化廣州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城市、經貿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功能,力爭以每年新增3至5個友城的速度,加快推進友城“百城計劃”。
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博士陳楠撰文所指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基于沿線城市的互聯互通,這種互聯互通形成的網絡“流動空間”,賦予城市外交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友好城市交往有助于拓展政策溝通渠道,推動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多向流動,實現民心相通,使得“自愿靈活”成為“一帶一路”發展的內在動力。
對于未來,羅軍表示,在國際友城布局方面,將主要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擴大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范圍;在交往內容方面,以服務廣東省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根據各國友城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強的交流合作,以項目為依托,落實好雙方高層互訪達成的共識。
“我們正研究制定《進一步深化廣東省友城務實合作的工作方案》,力求強化友城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未來,希望能跟友城開展‘四個一’合作:促成一批合作項目、健全一批工作機制、打造一批友城品牌活動、涵養一批友好使者?!绷_軍說。
海外僑領是友城合作先行者
廣東是中國第一大僑鄉,目前旅居海外的粵籍僑胞有30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大粵籍華僑華人不但為住在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而且熱心祖(籍)國的發展,在廣東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
“華僑華人是廣東加快發展國際友好城市的催化劑與先行者?!濒吣洗髮W教授彭偉步指出,廣東省締結的國際友好城市中,有些就是通過海外僑領牽線,經過雙方一段時間交往,最后正式建立友好關系。
其中,祖籍廣州增城新塘鎮的新西蘭屋侖華僑會所永遠榮譽會長陳靄筠,為奧克蘭市與廣州市結為友好城市出力甚多。1989年2月,廣州市派團參加兩市締結友城活動,陳靄筠大力支持,使兩市締結工作順利完成。
而在“中國僑都”江門,海外鄉親牽線搭橋的作用更為明顯。五邑僑鄉現已正式締結的5對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分別是,臺山—澳大利亞亞拉臘市(1994年)、開平—美國美莎市(1994年)、江門—美國河濱市(1997年)、開平—美國密爾布瑞市(2010年)、江門—美國奧克蘭市(2014年)。其中,江門與美國加州河濱市“結緣”,是江門第一個市級海外友好城市關系。上世紀90年代,河濱市尋求與中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經過美國河濱—江門姐妹城市委員會永遠會長曾倫贊的牽線搭橋,大洋兩岸的兩城“一拍即合”。2013年,曾倫贊獲得江門市榮譽市民稱號。
以文化為紐帶促進民心相通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0日晚,蘇里南首都帕拉馬里博市獨立廣場燈光璀璨,熱鬧非凡,由蘇里南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辦的紀念華人定居蘇里南165周年大型文藝演出盛大舉行。廣東省僑辦組派的廣東藝術團組不遠萬里,專程來到這里參加演出,獻上了一場包括雜技、嶺南武術、民樂、歌唱等具有濃郁傳統中華文化特色的文藝節目,贏得現場數千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文化交流是廣東增進海內外民心相通的金鑰匙。近5年來,面向海外華人,廣東通過舉辦“南粵文化海外行”“南粵文化行”等活動,共派出22批舞獅、武術、粵菜、中醫等特色文化團組赴五大洲22個國家演出交流,向53個國家和地區217個華人社團機構贈送舞獅、武術器械和民族服裝等文化用品。
依托海外重點華僑華人社團機構,廣東設立了10多個“廣東書屋”,5年來培訓海外華文師資和華校管理人才1000多人,向海外派出華文老師452人,不斷擴大廣東文化海外影響力。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在廣交新朋友之時,也不忘老朋友?!痹趶垜埧磥?,嶺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多樣性,廣東要充分發揮好僑務資源優勢,通過海外華人華僑進一步推動嶺南文化“走出去”,以此帶動與海外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交流互動,增進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