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商聚首,群智激蕩。被稱為中國最悠久、最富有商界群體之一的粵商,迎來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聚會。昨日,第二屆新粵商大會在廣州長隆酒店舉行,來自歐美、東南亞、港澳等19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和省內的60多個代表團1800多名嘉賓和企業家代表云集羊城。
下午,一場題為“新粵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的高峰論壇掀起了大會的高潮。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希望新粵商要有“危機感、區域感、責任感”的殷切期望,參與論壇的粵商代表、專家意猶未盡,表示將認真領會貫徹汪洋書記講話,自覺擔負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重任,積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大力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廣東繼續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作出新貢獻。
大會表彰了40名“廣東省第三屆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獲得“廣東省扶貧濟困回報社會突出貢獻獎”的30個非公有制企業與13位個人、宣讀了《爭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排頭兵倡議書》。
危機意識
外貿出口和勞動力優勢不再
“中國造8億件襯衣才等于美國一個波音飛機,每個手表的價值是瑞士的1%”,在新粵商高峰論壇演講之初,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冼燃拋出一串令人咋舌的數字,后危機時代,外需市場緊縮,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發家的傳統粵商,還能僅靠數量賺外國人的錢嗎?
類似的擔憂已經在外國一些經濟分析機構見到端倪,盡管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長速度全球最快,但仔細發現,今年我國經濟增速逐季度降低,股市更出現全球第二大跌幅。資本市場的變化令外界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向仍持謹慎態度。
曾任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趙曉教授指出:“過去30年,中國經濟主要依賴外貿出口,廣東更是如此,中國以20%的出口增長,帶動了10%的經濟增長,這種全球化外需主導型增長模式,讓中國從全球化得到最多好處,然而發達市場經濟向冷,物價走低、利率下調,歐美市場外需已經不可能,轉型已經顯得刻不容緩?!?/p>
對于企業來說,這種危機感更如春江水暖鴨先知一般強烈?!耙郧拔覀兪鞘澜绻S,現在外貿形勢嚴峻,對于擴大內需,沿海地區勞動力優勢已喪失,自然資源先天不足,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已經靠不住了,一定要轉型?!毙孪M瘓F董事長劉永好如是說。
區域意識
擴大內需轉型升級廣東也有區域優勢
30年前,珠三角瀕臨港澳的地域優勢,讓歷史上的粵商敢為天下先,承接產業轉移,造就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制造業基地。如今,隨著對外開放格局向內地和西部縱深,廣東秉承區域特點,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優勢在何方?
“粵商引風氣之先,規模、經濟實力走在全國前列,粵商不能走,創意不能走,研發和服務不能走”,劉永好身為四川人,對廣東這片起家致富的土地已有深厚感情,人緣地緣優勢、經濟基礎厚、包容性強,應將全國各地的人才引進來成為新粵商,讓他們來發展創業。
著名經濟學家、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表示,廣東的區位優勢仍體現在臨近一個覆蓋全球的金融市場———香港。
一個流行觀點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擴大內需。趙曉更留意到,在擴大內需上,城市化內需是重中之重。“世界人均GDP3000美元的國家,城市化率已經達60%—70%,中國人均GDP4000美元,城市化率還不足50%,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大,城市化也是推動第三產業的動力,廣東特別是珠三角有很好的城市化基礎,在這方面應該成為我國城市化內需的新增長點”。
責任意識
驅利與責任并不矛盾,雙轉移多贏
如果說區域感和危機感更多的是從企業自身的發展現實出發,那么責任感則賦予新粵商更多奉獻社會、扶危濟困的內容,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為緊迫的節點,正確處理好企業發展與環境、員工、社會的關系,是每一個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新希望集團近年逐步走出一條從飼料大王向肉蛋奶服務商轉變的模式,通過和農牧龍頭企業股權合作,不但壯大了發展的資金和產業規模,而且讓整個產業鏈受益。劉永好介紹說,“現在通過這種融通聯合,產業規模增加,農民收入已經超過沿海打工仔的水平。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楊浩明希望,粵商能夠充分利用省內的各種促進雙轉移的政策措施以及各種資源條件,迅速地實施雙轉移戰略,既能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能支持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凸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今年以來,省工商聯數百家會員企業到肇慶、云浮、清遠、梅州等市產業轉移園區和汶川、喀什地區考察,促成了一批投資項目。在昨日的新粵商大會上,還舉行了廣東省民營企業“雙轉移”及喀什、汶川投資項目簽約儀式,共有簽約項目50個,涵蓋了開發區建設、市場建設、工業、農業、商貿、旅游、金融、文化、商業地產和服務業等產業,簽約規模達274.1億元。
楊浩明說,通過雙轉移,新粵商不斷形成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想共識。接下來,省工商聯還將組織企業,與粵東西兩翼及粵北地區部分地市政府建立或繼續深化戰略合作關系,不斷健全完善推動我省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實施“雙轉移”戰略有機結合的有效形式,提高新粵商參與地方重點產業發展的工作實效。
正如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在演講中所說,趨利、創新與成長議價能力應該是未來粵商發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