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實施,尤其是2023年以來,圍繞“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攜手港澳加快建設世界級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建設成效明顯。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
全國兩會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他們紛紛表示,應抓住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發揮重要領頭羊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GDP增長5%左右。接下來,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如何攜手“拼”經濟?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寧凌長期關注海洋經濟,常思考如何通過廣東沿海經濟帶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支撐。他注意到,不久前廣東發布了兩大臨港經濟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加快建設汕頭、湛江臨港經濟區。“對湛江而言,此舉有助于當地優化提升產業結構,打造對接東盟的橋頭堡,推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之間實現產業協同發展?!?/p>
“我非常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粵港澳大灣區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做好提前謀劃,在科技創新領域里面能夠發揮更重要的領頭羊作用,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睂幜枵f。
人工智能是開年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穎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拔覈谶@些產業領域的技術已經相對領先,在應用層面為很多行業帶來變革。此外,我還關注民營經濟的發展,期待接下來會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民營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持續創新、發展壯大。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接下來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通過城市互動、產業分工、科技創新再上一個新臺階,我也非常期待?!?/p>
林至穎認為,香港可以繼續當好“超級聯系人”。近年來,粵港澳三地聯合發布了超200項“灣區標準”,涉及食品、物流等32個領域。“‘灣區標準’可以令粵港澳大灣區的產品流通更加順暢。長遠來看,如果要更進一步參與國際市場,可以通過香港的國際展會等平臺進行更深度的鏈接。”
在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看來,大灣區企業宜充分發揮港澳的國際化優勢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產業力量,打造合作平臺,整合資源,“拼船出?!遍_拓更廣闊的市場。香港充分發揮聯通國際市場、供應鏈管理、品牌發展、研發設計等優勢,結合大灣區內地先進制造業,打造產業集群,以“有大先有小”的策略,帶動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并以香港“走出去”的豐富經驗,與國家企業及品牌“拼船出?!保覍崿F供應鏈產業鏈優化升級。
近年來,澳門不斷加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步伐,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認為,澳門在吸納國際資本和國際人才這兩方面具備獨特優勢。“這兩方面我相信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所需,也是澳門會有足夠能力發揮更大作用的領域。”
支持香港、澳門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去年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三周年,也是合作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驗收的“大考”之年。三年來,琴澳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捷高效,“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機制持續釋放利好,不僅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更為澳門居民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第二家園”。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建議,要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將澳門和橫琴建設成區域性的國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樞紐,將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澳門+橫琴”戰略相契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地。
“應結合澳門與橫琴的優勢,將合作區打造成中葡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地,充分發揮好澳門作為葡語國家‘精準聯絡人’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澳門青聯監事長何嘉倫說,澳門可依靠橫琴建設中葡國際物流基地,并擴大大宗商品進出口規模,圍繞中葡流通的大宗商品、電子元器件、飛機、汽車、中高端消費品,布局建設一批進口基地以及進口指定監管場地,推動相關產業生產、加工、貿易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崔世昌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澳門作為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其法治建設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為進一步鞏固澳門法治基礎,提升居民法治意識,推動澳門法治融入大灣區建設,他認為應重點加強憲法與基本法、國家安全法的宣傳教育,推動澳門法治與大灣區建設的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振英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顯示中央對香港在國際化及對外開放中的重要角色寄予厚望。他強調,香港應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元朗區議會原主席沈豪杰建議在香港北部都會區設立中試公共平臺,不但可以服務本地,還可以服務整個大灣區的高端科研成果轉化,讓香港成為國家中試事業的“改革試驗田”和“風險緩沖帶”,助力中國與全球科技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