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至3月25日,《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以下簡稱“《總規》草案”)編制完成后對外公示。《總規》草案提出,廣州的目標愿景是“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未來要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
根據該草案,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將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比2016年末的人口數增加600萬。至2035年廣州城市軌道網絡達2000公里,為現在的5倍。該草案特別提出要“強南沙”,南沙將實現30分鐘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和重大交通樞紐。
專家表示,《總規》草案編制是推動特大城市治理改革的重要平臺和提升廣州綜合實力的重大契機?!犊傄帯凡莅钢小耙粠б宦贰敝匾獦屑~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以及引領型全球城市的表述深刻反映了廣州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以新使命擔當迎接新征程。
關鍵詞:人口規模
2035年常住人口規??刂圃?000萬
《總規》草案提出,要科學調控人口規模,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規劃提出,要有序疏解舊城區人口,引導人口向城市外圍集聚。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覆蓋范圍。用地規模方面,規劃提出要嚴控總量,逐步減量,精準配置,提質增效。以資源環境承載為硬約束,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實現2020年后新增建設用地逐步遞減。
根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6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404.35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的批復,其中要求到2020年,廣州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人以內。
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趙民看來,廣州常住人口規??刂圃?000萬人左右,是合理、科學的。趙民表示,從全球城市來看,人口達到2000萬左右,已經是特大城市了。從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來看,人口需要合理分布,少數個特大城市,多數個中小型城市。這也透露出了廣州的產業選擇導向。未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預計會下降,更加強調人口增長的質量,更加側重全球創新人才的吸引。廣州通過構建樞紐型網絡城市空間結構,可以有效緩解中心區域人口密度太高、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問題。
《總規》草案還提出,要按照2500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肮芾砣丝诰褪浅W∪丝诩恿鲃尤丝?,意味著有500萬人是短期流動人口?!睆V州市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流動人口使用公共服務設施的頻率更高,廣州按照管理服務人口規模來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既滿足控制人口的要求,又有比較大規模的配套”。
關鍵詞:強南沙
30分鐘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
《總規》草案特別安排章節提出,要“強南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規劃對南沙的發展定位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綠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和共享發展區。
《總規》草案提出,要強化南沙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功能。其核心功能包括大灣區交通中心和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為強化南沙大灣區交通中心功能,規劃提出要推進南沙樞紐站規劃建設和提升慶盛站綜合交通服務能力。推進建設南沙與廣州主城區、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廣州南站暢達的高速交通走廊,實現30分鐘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和重大交通樞紐。
為強化南沙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功能,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國際航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創新金融、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功能。
根據規劃,南沙還將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面向港澳實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試和更高水平的開放政策。
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表示,從“南拓”到城市副中心再到大灣區核心門戶,重點發展南沙既是城市發展戰略的延續,也是千年商都向國際一流城市躍升的關鍵。南沙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將廣州從沿海城市發展到濱海城市,大大加快了珠三角城市群要素流動,特別是南沙連接香港科技、金融、產業等高端要素資源的能力將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空間網絡體系
番禺部分區域首次納入主城區
對于廣州主城區包括哪些范圍,歷年來廣州各類文件有不同的提法?!犊傄帯凡莅竸t首次明確將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納入了主城區的范圍。
該規劃提出,要形成“主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鄉村”的城市空間網絡體系。其中,主城區包括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九龍鎮以南地區及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主城區是承擔科技創新、文化交往和綜合服務職能的核心區域。記者查看發現,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覆蓋了廣州大學城、廣州長隆、大石、洛溪、南村鎮等大片范圍。
規劃提出的副中心則包括南沙區全域。該區域是廣州副中心與功能完整的濱海新城,也是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門戶。
值得關注的是,《總規》草案的規劃圖上,備受關注的廣州第二機場被單獨標出,選址在增城正果鎮。資料顯示,正果鎮地處增城東北部,廣州市最東部,全鎮總面積239.41平方公里。
關鍵詞:公共配套
2035年城市軌道網絡達2000公里
2017年底,廣州地鐵發布消息稱,廣州地鐵四號線南延段、九號線一期、十三號線一期和十四號線知識城支線等四條新線開通后,地鐵線網線路長度增加81.6公里,達到390.6公里。按照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7—2023年)》,廣州將建設10條地鐵新線路,總長度258.1公里,總投資2196億元。到2023年,廣州將形成18條線路、總長8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
《總規》草案提出,廣州要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至2035年,廣州要建成2000公里左右城市軌道網絡。這也意味著,到2035年,廣州城市軌道線網線路長度有望達到目前的5倍。
聲音
《總規》草案編制參與者、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
羊城找準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坐標
南方日報:作為廣州總規編制工作的參與者,在您看來此次城市總規的意義是什么?對廣州城市未來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
李郇:此次城市總規是對未來一段時期廣州城市定位、城市發展、產業發展、空間拓展以及要保護的內容作出清晰的判斷??梢哉f,這是一份廣州未來發展的指南。
《總規》草案提出,廣州的城市性質為:廣東省省會、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在規劃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以及引領型全球城市的表述進一步明確了廣州在國家乃至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
可以看出,此次城市總規把廣州放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去考量,并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目標對城市所需的功能和資源要素提出要求。
南方日報:《總規》草案在城市性質中首次增加“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提法,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是不是意味著新時代下,廣州將有更多新使命?
李郇:交往中心代表著全球人流交往密集,伴隨著人才的流動,知識、技術、資本等要素也要向廣州集聚,呈現出城市活力四射的一面。
“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指的是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擔當。廣州一直以來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作為國際創新樞紐的廣州必將承擔起創新驅動發展的要務。“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提法實際上是為廣州及全省、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