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重拳”。記者8日獲悉,《珠海市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日前出臺,提出經過1—2年努力,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幫助企業年均減負約80億元。
為有效降低珠海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方案》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使實體經濟企業綜合成本合理下降,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企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格局。
與以往的降成本政策相比,《方案》進一步把降成本工作聚焦到實體經濟企業的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控制人工成本上漲、用能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六方面,既重視企業成本數據的降低,更注重企業營商環境的改善和“隱形成本”的下降。
根據部署,珠海將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同時,落實國家清理規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措施,實現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實現企業稅費負擔合理降低。
為降低企業貨物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珠海將加快建設完善電子口岸平臺,全面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對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給予提供無紙化報檢、優先辦理備案等檢驗檢疫便利化政策措施。
在企業人工成本方面,珠海將繼續執行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規范調整,不得超過12%;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調整機制,完善珠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將現行最低工資標準由兩年至少一調改為原則上三年至少一調。
在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方面,珠海將進一步完善土地供應制度,積極推進工業用地先租后讓、租讓結合供應,靈活確定工業用地的供應方式和使用年限,鼓勵以租賃方式使用土地,工業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規定期限內按合同約定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降低工業企業用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