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的廣東,寒潮之后逐漸回暖。在湛江市遂溪縣金龜嶺,一片新種植的樹苗正蓬勃生長。這是在10多天前開展的“有喜事來種樹”活動中,由遂溪縣20多名政法系統工作人員認領種下,慶祝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喜事樹”。
“法考對于我們政法人員來說,是開啟職業生涯的‘鑰匙’。這棵喜樹是我們職業生涯開啟的見證者?!彼煜h人民法院的洪宇翔開心地說。
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湛江、茂名、韶關等地持續開展“有喜事來種樹”“我為家鄉種棵樹”等特色活動,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喜事新辦,主動參與造林綠化行動,自覺樹立綠色健康的文明新風尚,助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家有喜事”來種樹
在茂名高州市鎮江鎮,遇上喜事種些樹已成為許多居民的習慣。最近,該鎮居民黃先生帶著家人到鎮子邊上的植樹造林點種下十棵宮粉紫荊,以此慶祝一對雙胞胎孫子滿月。
2014年,鎮江鎮率先發起“有喜事來種樹”活動,倡議由黨員干部帶頭,鼓勵有嫁娶、出生、生日、進宅、升學、晉升等喜事的集體、家庭或個人,到鎮、村各造林點義務植樹,為喜事留下實物紀念。
“無法親自到場植樹的群眾,也可將植樹費用匯進鎮級專用捐款賬戶,委托造林點聯系人組織代種。”鎮江鎮黨委委員黃曉燕介紹,全鎮規劃了多個集中種樹點,并發布建議推廣樹種名單,引導大家勤種樹、種好樹。
今年,鎮江鎮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持續開展“有喜事來種樹”活動。
“我們鼓勵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然后以班為單位,召開‘有喜事來種樹’主題班會,并由學生組織主持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傳達主題班會內容,動員家庭成員自覺抵制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主動參與植樹活動?!秉S曉燕說。
鎮江中學校長劉坤儉表示,學校按照“校內先動、校家聯動、校村齊動”的工作要求,發動學校黨員干部、教職員工及其家屬率先參與活動,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組織學生到社區和農村宣傳推廣“有喜事來種樹”活動,并制作宣傳橫幅、黑板報、校園廣播等,進一步營造喜事新辦的氛圍。
“年關日近,不少喜事接踵而來。我們鼓勵各鎮(街道)把握有利時機,通過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來推動文明鄉風建設。”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亞鳳說。
在湛江,“有喜事來種樹·共樹文明新風”志愿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結合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今年11月以來,各市(縣、區)陸續向市民群眾發出倡議,由黨員干部帶頭參與,引導全社會通過種植“喜事樹”的方式慶祝喜事,弘揚文明新風尚。
比如,坡頭區在全市率先發布“有喜事來種樹,坡頭更美麗”的倡議后,組織區黨員干部帶頭走進掛點單位和鎮村宣傳發動,引導有喜事的集體、家庭或個人,到植樹造林點或各村居周邊義務種植“幸福樹”;雷州市則發揮道德模范、好人、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模范典型示范作用,在當地掀起一股種“喜事樹”“文明樹”“榜樣樹”的熱潮。
湛江市文明辦副主任孫麗麗表示,接下來該市將研究制定印發《湛江市“有喜事來種樹·共樹文明新風”活動工作指引》,指導各縣(市、區)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進一步規范活動開展。
造林綠化蔚然成風
廣東日前發布的2023年第3號總林長令明確,要積極開展“我為家鄉種棵樹”“我為家鄉添片綠”“企業林”“思鄉林”等活動,鼓勵引導鄉賢、企業和專業協會通過捐資捐物、認種認養等形式參與造林綠化。
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示范引領下,愛綠植綠護綠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風。韶關市全面開展“我為綠美韶關添新綠”“我為家鄉種棵樹”認種認養認捐活動,引導市民、鄉賢、僑胞、返鄉青年、學生、企業家等群體,在原鄉村風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五邊”“四旁”空地見縫插綠,同時結合村容風貌、鄉村特色營造“鄉賢林”“桑梓林”“清風林”“巾幗林”“青年林”“興村林”等主題林,進一步提升村莊綠化覆蓋率。
目前,韶關已打造1個省級“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10個縣級“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建設“市縣鎮”三級義務植樹點共105個,“大地植綠、心中播綠、全民享綠”的綠美新風尚逐漸形成。
在江門臺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被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參與植樹護林行動:北陡鎮動員黨員干部認領認種“責任樹”,在鎮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內人工培育紅樹林57畝;都斛鎮大綱村以“黨員亮身份”“積分制”“文明指數”等制度為牽引,鼓勵黨員群眾主動認領黨員林、巾幗林、敬老林、華僑林等;臺城街道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作用,將樹木保護科普宣教納入公益學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植綠護綠行動。
在梅州,“綠美我家·美梅與共”愛綠植綠護綠行動日前啟動。該市通過開展“1+3”系列行動,出臺一個《梅州市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5年)》,開展“綠美我家·美梅與共”“綠美示范·各美其美”和“綠美梅州·綠色富民”三大行動,鼓勵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參與綠美建設,為梅州添綠,營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氛圍。
植此青綠,為民造福。推動移風易俗,倡導低碳生活,文明新風不僅為廣東添綠,更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