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羅湖區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自2015年8月以來,整合轄區醫療資源、成立醫院集團、建立區域醫共體,經過兩年時間的運行,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上半年,全區、集團辦社康中心診療量分別同比增長34.9%、53.7%;集團醫院、社康中心員工平均收入分別增加21%、30%;行政管理人員減少20%。
一、組建羅湖醫院集團,整合醫療衛生資源
羅湖醫院集團整合全區5家醫院和35家社康中心資源,成立影像診斷、醫學檢驗、信息、消毒供應、健康管理、物流配送等六大資源共享中心,以及社康、人力資源、財務、科教、質控、綜合等六大管理中心,實現人、財、物、事統一管理。同時,通過系統性改革,理順了辦醫、管醫、行醫的責任體系。醫院集團取消區屬醫院行政級別和領導職數,集團管理層不再由組織部門任免。醫院集團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集團院長負責制,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委托理事會履行決策權和管理權,監事會負責監督。衛生監督部門專注行業監管。
二、醫保支付實行“總額管理、結余留用”,提升醫院集團服務水平
羅湖區先行先試,探索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以上一年簽約居民醫療保險費用為基數,社保將費用打包支付給羅湖醫院集團。如果羅湖醫院集團在健康管理上做得好,居民花的醫療保險費用就會比上年少,節省下來的費用就可以留給醫院集團,獎勵給醫生。此做法倒逼醫院集團主動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和專科建設,讓群眾少生病、少住院,同時吸引更多簽約參保人在醫院集團內診療,降低外出就診帶來的成本增加,從而促進醫院集團實現更多盈利,提高醫務人員待遇,使醫患利益達到趨同。
三、強化基層力量,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改革
一是做實做強社康中心。在全區統籌規劃建設8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區域社康中心。每家區域社康平均管理6個小型社康,服務16萬人,實現10分鐘路程內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區域社康中心配智慧藥房、CT、胃鏡、眼底照相等設備。所有社康藥品目錄與集團保持一致,達到1380種,短缺藥品24小時內可由集團調劑到位。此外,允許為慢性病患者單次開具1-3個月的治療性用藥。配置4臺安裝有移動DR和便攜B超的社區流動診斷車,到社康中心提供檢查拍片服務,通過遠程系統即時傳送至集團影像診斷中心,30分鐘內居民便可就地拿取診斷報告。集團對社康上轉病人實行“一免三優先”(免掛號費,優先預約專家門診、優先安排輔助檢查、優先安排住院)服務。
二是做精做細家庭醫生。2015年起,集團開出“30萬年薪”在全國招聘全科醫生66人。培訓89名??漆t生轉崗成為社康全科醫生,全區現有全科醫生303名,比改革前增加147名,每萬人達到3.0名。將各街道、各社區的計劃生育專干、網格員轉變成健康促進員。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組建198支由全科醫生、??漆t生組成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簽約居民提供醫養融合、預防保健、健康檔案、遠程會診等12項服務。自主研發“健康羅湖”APP,建立居民健康數據庫,實現“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目前家庭醫生簽約人數為51.3萬人,較2015年年底增長504%,占轄區常住人口的51.16%。
羅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2016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點贊“醫共體羅湖模式”。2017年3月,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親臨羅湖調研,對“醫改”的理念和宗旨充分肯定,希望“羅湖醫改”能為全國的“醫改”闖出一條大路。
2017年2月,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向全省衛計委干部職工拜年時強調指出:“羅湖醫改”方向準確,“羅湖模式”完全可以推廣。曾益新、孫穎浩、鐘南山等院士高度關注羅湖調研,認為“羅湖醫改”促進了“全科醫學”發展,做強了基層醫療,體現了“以基層為重點”、“以健康為中心”的理念。2017年8月,羅湖醫院集團榮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相繼對羅湖醫改進行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全國省市縣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高校等共計200余批次前來考察交流。
2017年9月2日,國務院劉延東副總理在國務院醫改辦有關專報上批示,對羅湖區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做法及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國務院醫改辦深入總結,加以推廣。
2017年9月1日—14日,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計生委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全國醫聯體建設現場推進會及三期培訓班。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等領導再次對深圳市羅湖區醫聯體建設工作給予高度肯定,認為深圳市“羅湖醫改”真正體現了“改革”二字,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創造了醫聯體建設的新鮮經驗,并向全國推廣學習。
接下來,羅湖區將深入踐行國家、省衛生與健康大會部署安排,借助全國推廣羅湖醫改模式的契機,以問題為導向、以居民需求為指引,繼續強化上下內外聯動、嚴格督促檢查,繼續緊抓強基層這個法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加大引進和培養全科醫生,做強社康中心,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居民健康管理和預防保健,不斷向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的改革目標邁進,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醫療衛生改革作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