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發展的重大方略。為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光明新區堅持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動能,堅持質量引領重塑供給側新優勢,勇當全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頭兵。
日前,《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出爐(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并出臺了《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促轉型行動計劃(2016—2018)》(以下簡稱《計劃》)、《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優環境行動計劃(2016—2018年)》、《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惠民生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三個配套文件。結合此前光明新區已出臺的人才優先發展實施方案和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光明新區形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3+2”體系,以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導,實現新區經濟新常態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打造高效率、有質量的供給系統
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積淀,以及“十三五”的良好開局,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已顯示出初步成效。如在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光明新區龍頭企業快速發展,累計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38家;在補短板方面,一系列軟硬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推進;在城市建設方面,光明鳳凰城重大項目有序推進。
如何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表示,新區將嚴格按照深圳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重點針對促進科技創新、提升城市品質和企業競爭力、促進人才優先發展、補齊發展短板等工作,堅持“去產能”與安全發展相結合、“調結構”與產業升級相結合、“補短板”與強化公共配套相結合、“促投資”與新城建設相結合、“降成本”與強化政府服務相結合。
去產能、調結構、補短板、促投資、降成本成為光明新區此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關鍵詞,著力點即打造一個高效率、有質量的供給系統。
光明新區正努力通過3年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以創新驅動和簡政放權為突破口,逐步健全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產業、投資、土地、財稅、公共配套等制度供給和高質量的法治供給體系,創新創業活力全面激發,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
布局重大項目加速優質資源集聚
一系列重大項目的相繼實施,無疑將加速光明新區的優質資源集聚,推動實現區域發展總體目標。
在促投資方面,《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以光明鳳凰城、中大城等新區重點開發區域為龍頭,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推動新區城市開發建設。到2018年底,鳳凰城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一批文化、教育、商貿設施基本建成,城市核心功能區的地位逐步形成;中大城開發取得明顯進展,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部分學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光明天安云谷初具規模;以茅洲河流域水系為重點,實現全流域治理,投資69.65億元,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潛力活力,以光明新區被納入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為契機,計劃安排九大類海綿城市項目63個,投資46.24億元,積極探索PPP投融資模式。
其中,光明鳳凰城將全面集成海綿城市、綠色建筑、循環化園區、智慧城市等示范試點,建設成為彰顯光明新區現代化國際化綠色新城魅力的樣板地區。僅2016年,鳳凰城片區全年累計完成投資200億元,成為新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
借力中山大學·深圳項目落地契機,新區將加快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引領帶動新羌、圳美等光明北片區的整體轉型提質發展,努力打造成為一座大學與城市融合、適合青年人求學創業、富有人文氣息的田園文化新城。目前中大城建設已全面啟動,預計2017年全面完成校區用地土地整備;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一期主體封頂;光明天安云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在進行片區規劃研究。
光明新區還提出全力打造以城郊水生態環境、鄉村田園風光為基底,華僑、農耕、美食等文化為特色,以生態涵養、鄉村旅游等為主要功能的光明生態文化旅游小鎮。目前已成立華僑城光明(深圳)投資集團,集團公司正在開展理清小鎮范圍內的土地現狀,研究與光明集團合作模式,編制項目建設方案等。
處理好質與量關系振興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振興實體經濟要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一方面要去落后產能,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質量。這既需要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要注意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總體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在去產能、促轉型方面做出了清晰的產業定位?!痹谂嘤冗M產能方面,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戰略新興產業和機器人、智能裝備、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加快推進重點工業項目建設,著力推進華星光電G11代線項目落地建設,重點發展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用智能、時尚等創新元素激活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引導企業走智能化、精細化和品牌化發展道路,向智能制造、時尚創意轉型發展。利用深圳光明-微軟云暨移動應用孵化平臺項目,發揮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創新資源,引進光明天安云谷等項目,以信息技術催生發展新業態,創造新型供給。
為優化產業布局,光明新區將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在“兩城兩帶”等重點發展區域,加速大型專業園區、產業特色小鎮、特色工業園等產業載體建設,合理布局產業發展空間。
未來,光明新區將規劃建設若干個產業特色鮮明、建筑面積50萬—100萬平方米的大型專業園區,在鳳凰城重點規劃新型顯示、文化創意、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專業園區;在中大城重點規劃機器人、生命健康等專業園區;在沿松白路一路兩側轉型提升帶重點規劃新材料、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等專業園區,明確實體邊界、產業準入、專項扶持政策等,推動新興產業加速集聚。2017年,出臺專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2018年,推動華強創意文化產業園、科陸新能源產業園、中集低軌衛星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加快建設;到2019年,建成不少于5個產值超百億大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
不忘發展初心補齊民生短板
光明新區堅持質量引領重塑供給側新優勢的改革路徑中,將城市建設與民生幸福深度結合?!犊傮w方案》提出,光明新區要圍繞薄弱環節和主要問題,實施公共服務供給、高端人才引進、城市空間拓展等行動計劃,全力補齊新區短板,提升城市發展后勁。光明新區將力爭用三年時間,投資517億元,實施21項重大工程。
在提升公共服務配套能力方面,全力推進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動工建設。進一步增加教育優質學位供給,力爭新區外國語學校、長圳學校初中部、李松蓢學校(教學樓)完工并投入使用,年內新增學位5130個;深圳市第十高級中學建設工程進度完成30%;加快推進紅花山中學、高級中學初中部、玉律學校擴建工程、鳳凰學校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一期加快投入使用,推動市中醫院光明院區項目動工建設,完成新區人民醫院新院區項目、新區中心醫院續建二期項目前期并爭取動工建設。光明新區正努力邁向區域性教育醫療中心。
交通方面,加快推進軌道6號線、大外環高速等項目建設,推進松福路與公明北環段連接工程、公常路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段下穿改造工程等8項重點工程項目。加快打通光僑北路等斷頭路。加快光明汽車客運站建設。完成長鳳路、田寮路等9項交通擁堵治理項目。
數說光明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
去產能
到2018年底,每年淘汰落后低端企業不少于300家,新區現有符合“僵尸企業”條件的7家區屬國有企業基本實現出清重組。
調結構
到2018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以上,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0家以上,爭取與境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建設3個以上產學研合作基地,8個以上的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新增各類眾創空間6個以上。
補短板
到2018年底,基本消除余泥渣土受納場、危險邊坡和城市內澇等安全隱患;新增中小學學位14400個,高中學位3000個;每千人病床數達3.9張,每千人醫生數達4人;人均公共文體設施面積達2.29平方米;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43%。
促投資
到2018年底,鳳凰城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大城開發取得明顯進展,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部分學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光明天安云谷初具規模;計劃安排九大類海綿城市項目63個,投資46.24億元,積極探索PPP投融資模式,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潛力活力。
降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造成本、稅負成本、企業財務成本、要素成本等各項成本,強化政府服務。到2018年底,形成企業發展與宏觀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