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互動交流 > 督查專欄 > 貫徹落實

東莞市大力促進民間投資持續穩定增長

時間 : 2016-08-31 16:20:17 來源 : 本網
【打印】 【字體:

東莞市大力促進民間投資持續穩定增長

  近年來,東莞市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部署,主動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不斷加強和改善政府服務,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活力,推動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5年東莞市民營登記注冊資金和增加值分別突破6000億元、3000億元大關;民營固定資產投資額947.6億元,占全市比重達66%,比“十二五”初提高25個百分點;民營工業投資248億元,增長18.2%,占49.3%;民營納稅總額886.3億元,占全市比重62.7%.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72.9萬戶,增長14.6%,占全市總量的97%;民營經濟繳稅總額478.2億元,增長14.5%。主要做法如下:

  一、完善促進民間投資體制機制。出臺《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民營企業經營管理者“111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加大對民間投資、民營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針對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出臺《關于引導民營資本發展實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包括5大行動30條舉措,著力引導東莞民間資本進入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關鍵領域。

  二、放寬民間投資準入門檻。實行投資項目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按照“非禁止即可行”的原則,進一步放寬各類企業尤其是民間投資準入,對列入負面清單的項目分別實行禁止準入、核準準入,對負面清單以外的項目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承諾準入和告知性備案。實施民營資本發展實體經濟行動計劃,通過舉辦民營資本投資實體經濟項目對接會,推動民營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投資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等產業。出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政策,建立包含軌道1號線、深外環高速、長安新河等5個市級項目和35個鎮街(園區)項目的項目儲備庫,涉及總投資約656億元。目前,民營經濟已進入全市各行業,活躍于農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能源等領域,特別是教育和醫療兩個行業。目前全市民辦中小學和幼兒園1035所,占總數的68%;全市社會辦醫療機構1857所,占總數的79.2%。

  三、加快推進民間項目落地建設。全面梳理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民間投資立項改為備案制,立項工作1-2天就可以完成。大幅壓減審批事項,將原來的串聯審批改為并聯審批,一般企業投資項目立項設計、施工許可到竣工驗收全流程的政府審批時間總體上縮短近三分之二。探索推進“直接落地”改革,試點施工許可“承諾+備案制”等措施,提交相應的承諾書、滿足相對寬松的條件即可動工,試點項目審批時間普遍縮短3-6個月。推進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全面清理和規范行政審批前置條件相關中介服務,前期工作環節多、耗時長等問題得到積極化解。以掛鉤督導、“五個一”、“明白卡”、“銷號制”等機制加快項目投資進度,切實提高重大項目的開工率、投產率和履約率。優先保障優質民間投資項目用地指標,加強民間投資項目的用地保障,加快協調解決征地拆遷、管線遷改等難題,推動項目早日動工建設。

  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市鎮兩級領導班子帶頭,扎實開展“千干扶千企”、“企業總部大走訪”、高成長性企業沙龍、領導干部掛點服務骨干民營企業等活動,與民營企業家進行深入交流,聽取其意見建議,協調解決投資項目遇到的困難問題。市財政出資1.6億元參股,形成9億元規模的創業引導基金,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出臺融資租賃、獎勵補貼等系列政策,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預算2億元,支持開展“機器換人”,2015年全市881個“機器換人”項目總投資達70億元,帶動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5.6%,工業投資增長26.6%。部署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工作,全面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和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降低企業社會保險費率,加快水、電、土地等的價格改革,著力緩解民間投資項目經營壓力。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辦好加博會、海博會等重要展會,在境外設立經貿代表處,組織企業出境考察,推動企業抱團“走出去”投資。

97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