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全省水質優良比例為80.3%,同比上升4.2%。圖為深圳河。 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一直備受關注的跨界河流治理近日交出“年度成績單”。記者17日從省人大環資委了解到,根據省環保廳等部門提交的報告,在省人大持續推動以及各地、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去年以來,我省“四河”、“兩河”流域部分斷面污染指數顯著下降,整體水質出現好轉,治水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省優良水質超八成
根據省環保廳監測,2017年,“四河”流域廣佛跨界河流流溪河、西南涌、佛山水道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分別下降36.9%、17.4%、26.7%,練江干流和小東江石碧斷面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分別下降25.7%和6.2%,水質好轉,小東江石碧斷面水質達V類?!皟珊印绷饔螨垗徍?、坪山河主要斷面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分別下降12.4%、1.9%。
去年以來,圍繞主要支流及污染量較大的河涌,流域各市共對147條河道河涌實施綜合整治。據了解,全省列入整治計劃的黑臭水體共243個,截至去年底已有191個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工作,其中廣州市35個、深圳市45個、佛山市6個黑臭水體已全部達到“初見成效、不黑不臭”要求。
截至2017年底,全省水質優良比例和劣V類斷面比例分別為80.3%和8.5%,與去年同期相比,水質優良比例上升4.2%,劣V類比例下降1.4%。
在解決存量的同時,通過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去年我省處理增量污水的能力也穩步提升。據統計,去年全年新、改、擴建48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0萬噸/日。在污水配套管網建設方面,新建管網突破2100公里,廣州、深圳、惠州、東莞、佛山等市管網建設均超額完成省下達年度任務。目前,全省“十二五”規劃污水管網累計建成約1.75萬公里,總體完成《廣東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中的1.4萬公里污水管網建設任務。
各地治水政策不斷“加碼”
為真實掌握重點跨界河流污染整治情況,近日,省人大常委會派出四個調研組分赴各地實地考察,記者隨團調研發現,對于污水治理,流域各市呈現出政策“加碼”的趨勢。
小東江去年水質平均值達Ⅳ類標準,連續三年實現省下達的年度整治目標。在水質達標的背后,2017年以來,當地環保局約談水質未達標河段區、縣級市政府及相關鎮(街道)負責人共36人,督促治水責任落實到位。
不少地市對治水實行“掛圖作戰”,倒逼機制形成強大的政策壓力。佛山設立市委書記市長環境保護督查令制度,去年先后發出1份督查令、9份督辦函、4份掛牌督辦令。東莞去年召開六次治水工作會議,推動治污項目前期手續由超過半年縮短至3個月左右?;葜輰嵤╄F腕治污,對“兩河”流域實行水污染型項目限批,每年環保否決率均在10%以上。
有些地市在跨界治污聯動上實現了有益突破。茂名、湛江兩地協同推進養殖污染治理,共同加快推動三丫江兩市交界區域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目前已完成設備招標,預計今年3月完成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深圳東莞則重點加強對石馬河、茅洲河流域交叉區域的監管執法力度。
一些地方還在治水方法上先行一步,創造了先進經驗。廣州在全國率先采用水質評價方法,每月定期發布包括廣佛跨界16條河涌在內的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監測信息。深圳觀瀾河的人工濕地采用生態治污技術,通過濕地處理可使出水水質達到三類水,不僅可以直排觀瀾河,還能回用,創造出園林式的生態景觀。
由“動脈”向“毛細血管”推進
雖然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但記者發現,部分河流水質改善未達到預期效果,一些河流重污染程度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特別是一些流經城區的跨界河流由于流域人口迅猛增加,污水處理能力跟不上。根據監測,淡水河惠州某些斷面氨氮、總磷濃度不降反升,潼湖某斷面總磷濃度甚至上升101%,未達到省下達目標。當地政府表示,這與中心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有關。目前,惠陽污水處理廠已完成主體工程,落成后將有效解決該問題。隨著處理能力的提升,今年年底前,惠州流域內所有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將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
此外,完善截污管網的鋪設依然任重道遠。由于管網尚未實現全覆蓋,去年東莞的污水處理廠進水氨氮濃度仍稍低于省下達指標。據介紹,今年東莞將繼續加快管網建設,每個鎮街至少建設10公里截污管網,流域內新增70公里截污管網。
隨著治理逐步深入,跨界河流整治也由干流“動脈”向支流等“毛細血管”縱深推進。在廣州白云區石井河,總長37.7公里的截污渠箱工程已完成36.75公里,由于沿途規劃建設多個入流井、截流井、截污閘,該河干流污水在收集后將進入石井凈水廠處理。記者見到,石井河干流水質明顯好轉,已基本實現不黑不臭。
清洗“毛細血管”將成為各地下一步治水的工作重心。據介紹,今年東莞規定每個鎮街至少完成一條內河涌整治工作。深圳寶安區將為區內66條河流量身定做“戶口本”,建立全要素的河流檔案,逐一制定治理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