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省醫保局官網發布了《關于做好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及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工作的通知》,人工耳蝸、外周血管支架兩類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采中選結果將分階段在廣東全面執行,人工耳蝸單套(含植入體、處理器)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
其中,人工耳蝸類集采中選結果自3月1日起執行,外周血管支架類集采中選結果自5月1日起執行,兩類耗材采購周期均為3年。此舉將進一步降低相關患者的醫療負擔。
人工耳蝸價格降至“萬元級”
據國家醫保局官網消息,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人工耳蝸類耗材全國需求量共1.1萬套,5家企業中選,包括奧地利美迪樂醫療、美國領先仿生、澳大利亞科利耳等外資企業,上海力聲特、浙江諾爾康等內資企業。
人工耳蝸是解決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最有效的醫用耗材,與以放大聲音信號為主要功能的助聽器相比,能夠重建感音器官。特別是對于先天神經性耳聾的幼兒,植入人工耳蝸能有效解決因聾致啞問題,對患兒恢復正常生活、融入社會,降低家庭和社會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家醫保局此前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及外周血管支架類醫用耗材集采中選結果”,人工耳蝸單套(含植入體、處理器)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
除臨床常用產品外,能支持高場強(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佩戴更便利的一體式言語處理器(外機)也分別中選。
廣東作為較早執行該項集采中選結果的省份,疊加醫保報銷政策后,患者家庭自付費用有望降至萬元以內。過去高昂的植入費用讓許多家庭陷入困境,集采后,更多孩子將有機會通過早期干預回歸有聲世界。
外周血管支架步入“千元時代”
國家醫保局信息顯示,相對于每年120萬個左右的心臟支架植入來說,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數量較少,且科技壁壘更高。
由于外周血管部位多、血管情況復雜,相較于心臟支架,外周血管支架對支撐力、直徑、長度的要求更加多樣,并且產品更新換代更快,因此,其成本和價格都高于心臟支架,部分患者因手術費用昂貴而卻步。
此次集采廣泛覆蓋各血管部位的支架產品,既有外周動脈支架,可恢復髂動脈等下肢動脈,以及頸動脈、腎動脈等部位血流供應;也有外周靜脈支架,可恢復腔靜脈、髂股靜脈等部位血流供應。此外,新一代載藥支架以及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在此次集采中均有企業中選,以滿足特殊病變治療的臨床需要。
專家介紹,中選產品集采前的價格從1萬元至5萬元不等,部分產品在集采后價格已降至2000多元。
省醫保局表示,醫療機構要暢通中選品種進院渠道,協議期內優先使用本次集中采購中選產品,并確保完成協議采購量。在此基礎上,根據臨床合理需求,可適量采購其他價格適宜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