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7月20日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時強調,要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作出新貢獻。
連年來,廣東高位籌劃推進科普工作,各地探索中小學科普學分、科普副校長等新機制,同時推動公益性與市場化科普產業協同發展,力爭科普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暑假,科普研學成為廣東青少年的熱門選擇。
7月17日至22日,省科學院及其13家院屬單位與廣東科學中心、省博物館聯動,邀請來自茂名化州市的102名師生開展研學。在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為師生開展科普講座;在省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師生學習了人類照明歷史……
科普教育融入課堂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19所院校的40名學生走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參觀了新園區展廳和材料博物館。
廣東推動科研院所、實驗室和高新技術企業向社會開放,讓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切身感受前沿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從中沉淀科學素養、汲取科學能量。
廣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建設科普基地和科普示范點,認定136個市級科普基地和科普示范點、66個省科普教育基地、12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騰訊、大族激光等建設“企業科技傳播館”,支持企業參與科普工作。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優質的科普教育能為青少年培養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關鍵品質。廣東鼓勵優秀科普機構、科普人才走進中小學校提供科普類課后服務,推動科普教育融入課堂。
其中,深圳市結合“雙減”工作,試點實行中小學科普教育學分制,用學分的方式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參加科技實踐、科普教育和科技競技等活動的情況進行量化評價,營造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東莞市建立科普副校長制度,聘請科學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企業工程師等科技工作者擔任這一職務,首批16所中小學校的科普副校長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莞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等知名科學家。
推動市場化科普產業發展
進入暑假,廣東科學中心等科普場館迎來參觀高峰,幾乎每天都有研學團隊進館。目前,廣東科技場館建設已形成體系,除了已有的38家綜合科技場館,還有正在建設中的廣州科學館,以及將要打造成全球首個數字文明創新科技館的深圳科技館(新館)。
大力推動公益性科普之余,廣東還通過組建科普集團,引領市場化科普產業協同發展。7月6日,廣東粵科普集團正式揭牌,將著力打造科普公共服務平臺高地、科普成果轉化高地、科普人才聚集高地、科普產業發展高地、科普場館運營高地。在此之前,韶關、江門市科普集團已成立并開展工作。
多措并舉下,全省各地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4.8%,比2020年的12.79%增長了16%,為“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建立科學家有效參與基礎教育機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資源加強科學教育,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和科普志愿服務。”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說,廣東將堅持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完善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全省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動科普全面融入支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