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全國“放魚日”廣東增殖放流活動主會場汕頭市南澳島上,約6600萬尾海洋生物被投放入海,拉開全省范圍內同步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資源的序幕。本次活動投放的對蝦、真鯛、黑鯛、黃鰭鯛、鮸魚、石斑魚等海洋物種,均符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
6月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關鍵時節,也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黃金時期。此時,珠江已進入禁漁期,四大海域也已全面進入伏季休漁期,利用水域休養生息的黃金時期,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既嚴格落實了漁業資源保護措施,也加快了水生生物資源修復。
結合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工作,汕頭市正推動建設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漁業可持續發展樣板區,助力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在此進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對于養護廣東海洋生態系統、提高水域生產力、促進漁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廣東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全國率先啟動以人工魚礁為主體的海洋牧場建設試點,并持續30多年舉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據統計,全省近年累計用于增殖放流資金逾3億元,共增殖放流海水魚、蝦、蟹、貝等海洋經濟物種以及鱟、海龜等海洋保護物種約50億尾(粒、只)。此外,廣東積極參與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目前已有15個海域獲批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養護型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居全國首位。
下一步,廣東將探索“深水網箱+風電”“深遠海養殖+休閑海釣”及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漁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鼓勵以企業為經營主體,開展集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巢)和深水網箱養殖區等于一體的區域性漁業資源綜合開發,打造“粵海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