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動態 > 部門動態

粵各地先規劃、后設計、再建設 改善有新村無新貌、有新貌無特色等問題

時間 : 2020-09-25 09:08:05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24日,廣東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粵東)現場推進會在潮州召開。

  據悉,廣東各地正因地制宜,加強規劃設計管控,堅持先規劃、后設計、再建設,著力打造凸顯地域文化特征的鄉村風貌。同時,依托拆舊復墾、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和利用工作等重要抓手,廣東將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生態宜居的嶺南特色鄉村。

  塑造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沿小徑往潮州市饒平縣東明村深處走去,蓮池、古樹公園、古圍屋依次映入眼簾,各個觀賞節點分布錯落有致。在村里的紅色舊址游擊隊地下交通站前,89歲的陳東旗老人正在制作竹編工藝品。

  過去的東明村是另一種面貌——路面泥濘難行,老樓雜草叢生,地下交通站等歷史建筑也因久經歲月而頹敗。這座小村莊是如何實現轉身的?

  東明村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村規劃先行,將風貌管控列入村規民約,有效遏制違規建房?!拔覀円元毦呖图姨厣摹^竹子米黃墻’作為統一基調,充分利用村頭巷尾、房前屋后閑置土地,見縫插綠、見空建園,打造兼具生產性和觀賞性的‘四小園’?!睎|明村下龍坑圍屋、游擊隊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兼具地方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建筑也得到了保護與活化。

  放眼全省,一些地方宅基地和農房建設長期處于失管狀態,“一戶多宅”問題突出,村莊建筑布局雜亂;一些地方農房風貌提升頂層設計不足,缺乏操作指引,改造方式單一且缺少嶺南傳統元素。部分農民亂占耕地違法建房,存在較多安全隱患;一些地方農村“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有新貌無特色”現象突出。

  據了解,接下來我省將堅持先規劃、后設計、再建設,以村莊規劃引導空間和用地布局優化,以村莊設計塑造村莊景觀地域特色和形態美感,以人居環境整治升級提升村容村貌。同時,厘清村莊規劃和村莊風貌設計的邊界,著力打造凸顯地域文化特征的鄉村風貌。

  粵東四市有691萬農村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6畝,是開展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工作的重點地區?;洊|各市在這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汕頭市全市873個涉農村(社區)已全部完成美麗鄉村規劃編制;汕尾市完成23個農房管控風貌提升村莊,陸河縣成功申報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揭陽市累計創建了748個美麗宜居村;潮州市成功打造2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潮州市饒平縣修繕麒麟嶺等古驛道23公里,建設“茂芝會議”紅色旅游及愛國教育基地,推動紅色基因與鄉村風貌有機融合。

  古驛道帶動風貌提升

  鄉村風貌提升改善,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陳東旗介紹,隨著游客增多,他在村里展示竹編手藝,制作、售賣工藝品,最多時一天可以收入600多元。東明小學4年前僅有7名學生就讀,如今路修好了,學生數量增加到了30多人。

  省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人介紹,我省將強化資源精準供給,充分保障農房建設等合理用地需求。按照“按需定供、應保盡?!钡囊?,落實建設用地規模和用地用林指標,要求各地在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時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規模,用于保障村民住宅建設合理需求和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并落實到村莊規劃中。

  同時,發揮三大抓手作用,點線面結合促進鄉村風貌提升。一方面,扎實推進拆舊復墾工作,為鄉村發展騰出建設空間。目前,全省已完成項目驗收備案6.3萬畝,交易復墾指標2.79萬畝,成交金額171.94億元。另一方面,持續推動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和利用工作,全省已累計完成18條總長1000多公里的古驛道重點線路保護利用工作,修復歷史遺存近3000處。

  以古驛道線性文化空間為載體,對沿線100多個省定貧困村的建筑風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文化挖掘利用等進行實地指導,實現碧道、綠道、古驛道的道道相通、美美與共。

  同時,廣東還將大力推進墾造水田。省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人介紹,全省已動工墾造29.19萬畝,完工28.26萬畝,出售水田指標4.94萬畝,為鄉村振興籌集資金約183.17億元,也為南粵大地繪就美麗的田園畫卷。

97在线观看视频